白腹鸫

Turdus pallidus   Gmelin
   

  6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(依上海所采的标本)
雄性成鸟:额、头顶、枕等均棕灰褐色,额基褐色较浓;眼先、颊和耳羽黑褐,后者具浅黄白色细纹;上体余部大都橄榄褐色;飞羽内翈黑褐色,初级和次级飞羽外翈淡灰色,三级飞羽外翈与背同色;尾羽黑褐沾灰,最外侧2对尾羽有宽阔的白色端斑。颏黄白色;喉灰色沾褐;胸和两胁灰褐;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沾灰,但尾下覆羽具灰或灰褐色斑点。
雌性成鸟:和雄性成鸟相似,但头部褐色较浓,初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外翈与背同色。喉白具少许褐斑。
虹膜褐色;上嘴褐色,下嘴黄色,嘴尖淡褐色;脚黄色。
量衡度 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74(4) 218 19 125 32 89
(70—76) (206--237) (18--21) (120--127) (3l—36) (86—94)
♀♀(1) 81(1) 2l9 19 122 33 87
(210—232) (19—21) (120—128) (30—35) (80--92)
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中等大小鸫类。头灰褐,无白色眉纹;上体橄榄褐,最外侧2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;胸和胁浅灰褐色。

生物学

生态 在吉林长白山地区主要栖息于海拔1 2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中,尤其多在海拔700—1 000米的混交林中的河谷与溪流两岸的树林间活动。迁徙时间常见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,出没于林缘、耕地和道旁丛林,一般多在林下层和地面上。每年4月中、下旬迁来,10月初至中旬离开,留居期约5个多月。主要栖息于幽暗低树林中,分布于平地到海拔2 800米山地的森林中。
在吉林长白山地区,5—7月为繁殖期,每年产一窝卵。巢多营造在混交林中离溪流不远的小树杈,巢离地面2—5米高。巢由树枝、枯草茎、草叶、苔藓和泥土组成。巢内垫以草根和松针。泥土大都糊上巢内壁,但也涂粘在巢的中层和外层。巢筑成后,雌鸟即开始产卵,每窝产4—6枚卵。卵呈鸭蛋绿色,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的锈褐色斑。卵呈椭圆形,重5.2—6.0克,大小为27—30×20—22毫米。孵化期1 2—1 4天。雏鸟孵出当天,雌雄亲鸟即开始轮流喂养。喂雏时,亲鸟站在巢缘逐个进行喂食,并不时抬头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。
在长白山通过成鸟胃的解剖和雏鸟的扎脖取食,发现成鸟的食物主要是步行虫、蝗虫、蚂蚁、蜘蛛及双翅目和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,有时也吃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;雏鸟的食物在早期主要是鳞翅目幼虫,后期多为成虫,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蟓甲科的隐尾蠊科澳白蚁,还有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(赵正阶等,1985)o诸葛阳等(1990)于l 1月中旬在杭州剖验3只鸟胃,内有樟树籽及蜗牛等。白腹鸫的食量是很大的,赵正阶等曾一次在一只雏鸟口中取出稠李巢蛾幼虫26条,重量达1克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自内分布于黑龙江省五营、齐齐哈尔、牡丹江、绥化,吉林四平、浑江、长白山,辽宁本溪、丹东、大连(繁殖鸟);西藏改则,河南,山东,江苏沙卫山岛,上海(旅鸟);长江中、下游,云南,广东,浙江,福建象山,台湾(冬候鸟)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我们查阅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馆的馆藏标本,发现7—9月采自西藏日土和藏北的3只♂♂本与采自其他地区的标本有明显的不同。 上体浅灰褐,而非橄榄褐,头顶具明显的淡色羽缘;翅和尾暗褐,具褐白色羽缘;最外侧2对尾羽不具白斑。下体白色,胸和胁灰褐,而胸具暗褐色羽干纹;尾下覆羽暗褐,具宽阔的灰白色羽缘。这3号标本的量衡度是体重55—70,全长l77—190,嘴峰18一18.2,翅118—129,尾70一75,跗蹠28.7—30厘米。
上述标本.采自西藏海拔4 250—4 850米的高原上河边、湖边的岩石上。